口腔常常莫名有臭味、或是喉嚨卡卡有異物感?可能是扁桃腺結石作怪!但哪些情況可以自行清理?一文教你2大扁桃腺結石自行清理方法,清除隱窩結石、食物殘渣,預防扁桃腺發炎,去除口腔異味!
扁桃腺結石是什麼?
扁桃腺是喉嚨後面兩側的腺體,而扁桃腺結石是由脫落的上皮細胞、食物殘渣、細菌、黏液等混合物 積聚 而成,時間一久變硬、鈣化,卡在喉嚨裡扁桃腺表面凹陷的隱窩中。
喉嚨結石
喉嚨結石不是真的石頭,但它硬得像石頭、臭得像廢水,還會讓人有喉嚨卡卡的感覺。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有結石,只是覺得口氣很重,直到某天咳嗽時突然咳出一顆白色小顆粒才發現。
雖然扁桃腺結石不算危險,但如果反覆發作或卡得太深,就可能造成不適甚至引起炎症,需特別注意。
常見症狀及治療方法
大多數扁桃腺結石沒有明顯症狀,很多人可能一直以為只是普通喉嚨痛或感冒。
常見扁桃腺結石的症狀包括口臭、味覺異常、吞嚥有異物 感、有時會伴隨喉嚨癢癢的感覺。如果結石比較大,還可能造成耳朵痛或吞嚥困難。
不過需要注意的是,也有不少的口腔問題如蛀牙、牙周病也會引起口臭問題,所以我們亦需要關注。
治療方法主要有居家自行處理及醫生協助 2種。小顆的結石可以試著自己清理,但若位置太深,或伴隨發炎、腫脹、疼痛,就建議找專業醫師幫忙,視情況用夾子、沖洗器或手術清除。
扁桃腺結石自行清理方法
對於一些小顆、較表淺的結石可以在家自己處理,不過前提是你需要操作得當、不會造成傷口或感染。
使用棉花棒
最常見的方式是用乾淨的棉花棒輕輕按壓扁桃腺隱窩周圍,把結石「擠」出來。但要注意力道不能太大,也要確保手和工具乾淨,避免造成傷口或細菌感染。有些人會用牙間刷,但這個比較不推薦,容易造成黏膜破皮。
漱口水、鹽水漱口
如果你不敢動手,也可以嘗試每天用溫鹽水或抗菌漱口水漱口,有時候這樣的刺激能讓表淺的結石自己鬆脫排出。
這樣的清潔方式也有助於降低口腔細菌量,減少口臭與細菌堆積。
注意事項
自行清理扁桃腺結石的過程中,如果感覺喉嚨出血、刺痛或發炎,就要立即停止操作。如果結石太深看不見、或嘗試幾次都清不掉,也不建議勉強處理,避免弄巧成拙。
這些情況還是建議盡早求醫。
扁桃腺結石會自己消失嗎?3大影響因素
很多人會問:「喉嚨的這顆小白點會不會自己掉出來?」答案是有可能,但也要看情況。
結石大小和位置
如果結石很小,而且卡在表層,日常講話、咳嗽或吃東西時都有機會讓它自行脫落。但如果比較大、位置又藏得深,就不容易自己掉出來,甚至可能越積越大。
個人體質
每個人的扁桃腺構造和唾液分泌都不太一樣,有些人本來就容易產生結石;如果你容易有口腔異味或咽喉黏稠感,表示你可能屬於易產結石體質,這樣情況下結石比較難自然排出。
是否引發症狀
如果結石讓你出現口臭、喉嚨痛、吞嚥不適,那就不建議再等它「自己消失」。因為這樣會延誤處理時機,也增加感染風險。
什麼時候需要就醫?
如果出現以下情況,就建議盡快找耳鼻喉科醫師檢查:
- 結石反覆出現、數量變多
- 結石位置太深、自己清不出來
- 喉嚨腫痛、吞嚥困難或發燒
- 長期口臭且影響社交
醫生可以透過專業器具安全地移除結石,也可考慮搭配抗生素治療,減緩口腔內的細菌生長。有些嚴重情況甚至會建議將扁桃腺切除來根治問題。
如何預防扁桃腺結石反覆出現?
與其事後處理,不如事前預防。要避免喉嚨裡再長出白色小石頭,從日常習慣做起很重要。
注意口腔衛生
養成每天早晚刷牙、飯後漱口習慣,舌苔也別忘了清潔,才能有效減少口腔細菌與食物殘渣累積,避免再次形成結石。
改善鼻涕倒流、過敏等誘發因子
鼻涕倒流或長期鼻塞、過敏,都容易讓分泌物流向喉嚨,增加結石形成機率。如果你有這些問題,建議一併處理,才不會反覆長結石。
飲食與水分攝取
多喝水能幫助降低結石發生的機會。水分充足可以促進唾液分泌,稀釋口腔裡的廢物。
少吃太油或太甜的刺激性食物,有助於減少胃食道逆流的風險。降低飲酒及吸菸的頻率,因為這可能會增加胃酸逆流的可能性,也會影響口腔健康,增加形成扁桃腺結石的機率!
定期檢查
有過扁桃腺結石經驗的人,可以定期回診檢查,或讓醫生幫忙簡單沖洗,確保喉嚨乾淨無異物堆積。
常見問題
扁桃腺結石可以自己挖嗎?
可以,但前提是結石位置比較表淺、且操作得當。若位置太深或看不見就不建議硬挖,以免刮傷或引發感染。
扁桃腺結石自行脫落的可能性高嗎?
有些結石的確會在你咳嗽、吃飯或打噴嚏的時候突然掉出來,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比較小、比較鬆的結石身上。但有些還是需要手動處理或看醫生。
為什麼扁桃腺結石很臭?
扁桃腺結石含有大量細菌與腐敗物質,加上缺乏空氣流通,很容易發酵導致口腔產生 惡臭。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即使每天刷牙,還是會有口臭的原因之一。
總結
扁桃腺結石雖然不致命,但卻會造成不少困擾。如果你發現喉嚨裡有白點、不明顆粒或口氣突然變差,別忽略它的存在。學會正確的扁桃腺結石自行清理與預防方法,並在必要時尋求醫生協助,才是最安心的做法。
免責聲明
本文僅為提供資訊之用,不包含任何邀約或招攬目的。病人應該依據自己的情況尋找專業的牙醫進行診斷和治療。如需進一步了解或預約服務,建議直接聯絡相關診所。請自行小心選擇合適的牙科服務和診所。